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浓郁荫子孙,这一家子祖祖辈辈都高官厚禄

2017-07-04 福建品藏文化 品藏天下


丁启濬:绿色家风与金色乡愁

  

文 | 砍柴歌

01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五日(农历),又到了本届科举会试发榜的日子,一位名叫丁启濬(同浚 [jùn])的年轻人喜获进士功名。

 

假以时日,喜讯传到了丁启濬的家乡,福建泉州陈埭村,舆论顿时炸开了锅:“丁家怎么代代出进士?简直神了!”相对左邻右舍的超级兴奋,反观丁家上下,大多神色平静,仿佛考中进士是丁家人本该有的福分,属稀松平常之事。

 


从丁启濬往上数,他的叔叔丁日近,祖父丁自申,曾祖父丁仪,都是明朝的进士;算上丁启濬,陈埭丁家已经是四代进士了。连中四元,堪称家门奇迹。但人们更想不到的是,后来丁家的进士鸿运一直延续到了晚清,直到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才算罢了。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陈埭丁氏家族,后来不仅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乃至放眼全国,也是古代科举制度坐标上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人们不禁惊叹:“这一支丁家人,到底有什么独门秘笈屡中进士?”

 


02


在中华百家姓的视野下,丁姓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族群构成极其复杂,属于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关于泉州陈埭丁氏的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说丁启濬的祖先是在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定居的异域人士,世世代代融入泉州这个时称“东方第一大港”的城市,变他乡为故乡,并按中华习俗改为丁姓。

 


二说丁启濬的先祖本是陆上西域人士,后来降元做了元朝的咸阳王,再后来该先祖一位名叫纳速拉丁的后人来到泉州做官,世代定居于此,并从本名中抽出丁字作为姓氏。他就是丁启濬在泉州的开基祖先。

 

三说丁启濬的祖先于宋元时期从扬州来到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泉州经商,由此定居下来。

 

以上三种说法,不管是取信哪一种,均可确定,陈埭丁氏家族在久远的历史上本是外乡人。他们原在泉州德化一带居住,作为外乡人受到了当地人的排挤,后来因避乱迁至晋江陈埭村。这便是陈埭丁氏的由来。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溯源陈埭丁氏的来处呢?因为正是丁家的源头基因决定了,丁启濬祖祖辈辈受到了独特而浓郁的家风文化熏陶,而这种家风有可能就是丁家世代进士及第的历史密码。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家风?

 


03


陈埭丁氏家风文化的核心密码,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祖先崇拜。

 

根据历史考证依据,解放后陈埭丁氏家族被确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也就是穆斯林。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丁启濬家族的血液里世世代代都流淌着绿色家风文化和金色乡愁文化(绿色和金色是穆斯林的信仰色)。

 

重视家风建设、家族凝聚力强大,本就是伊斯兰文化中的核心要义,加之丁家先祖从他乡甚至是异国辗转来到泉州,四海漂泊,殊为不易。因此,丁家从宋元时期就成文或不成文地立下了家规:“前人事事要为后人着想,致力于为子孙谋福利;而后人亦要追崇先人,永世不忘祖先的恩泽。”

 


于是,在丁家独有的家风文化熏陶下,或者说在丁氏家规的庇荫下,一个又一个丁姓读书人考中进士,享受高官厚禄的福祉。

 

坐享优渥的家境,传承深厚的家风,丁氏后人一个赛一个有出息。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世代的积累有着强劲的后发力。丁氏读书人难免以祖先为标杆:“我的父辈祖辈都是进士,我也要读书进阶!”这便是榜样的力量。所谓祖先崇拜,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便罢,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追赶或超越。

 

当丁启濬的祖父也就是前进士丁自申年老退休时,丁家的家训家规文化已蔚然成风,但仅限于不成文的层面。于是由丁自申为始,着力进行家风整顿和书香建设:“我要记录下丁家的族谱,我要为丁家留下家风笔墨。”由此,丁氏家风进入到了有源头、有理论、有墨痕的新境界。

 


我们可以想象,丁启濬在如此厚重的家风浸染下,是如何一步步成才的。考中进士这一年,丁启濬才22岁。这个年龄放到今天,算不得少年得志。但在古代科举环境下,丁启濬绝对算得上是厉害角色了。要知道,在古代,考得上如此级别功名者,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上。

 


04


话说丁启濬入朝为官后,谨记家风教诲,工作上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历任刑部左侍郎、太仆寺卿等,署尚书加太子少保。在翻云覆雨的明朝官场环境下,丁启濬能够历经神宗、光宗、熹宗、毅宗(即崇祯)四任皇帝而不倒,从容老退,可见其人格修为之深。


如果说丁氏家风在考取功名方面助推了丁启濬,那么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为他划定了界限:“一切为子孙计谋,不蹚浑水,不卷入大是大非。”

 


遗臭万年的大奸臣、大宦官魏忠贤,跟丁启濬基本上是同龄人。在朱由校(熹宗)当政期间,魏忠贤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九千岁的名号便由此而来。多少朝中大臣争相攀爬魏忠贤这棵大树,但丁启濬始终跟他保持距离。

 

魏忠贤千方百计想要拉拢丁启濬加入他的帮会,丁启濬便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冷淡对之。洁身自好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丁启濬骨子里多半也看不起魏忠贤:“你个不学无术的老太监,斗大的字都不认几个,跟你沾上关系简直脏了我丁家的书香门风。”

 


但魏忠贤是出了名的狠角色。反正皇帝朱由校器重他,谁不听他的话,他就要弄死谁。于是魏忠贤想办法哄熹宗赐了一盘猪肉给丁启濬吃。这下丁启濬可就为难了,他是个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啊!

 

这么一来,可就中了魏忠贤的奸计了。魏忠贤跑去启奏皇帝:“丁启濬不吃皇上您亲赐的猪肉,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皇上一听,这还了得,赶紧召丁启濬来责问:“你为何不吃?不知道欺君之罪要杀头的吗?”

 

丁启濬也不回避问题,老老实实作答:“臣的祖上不吃猪肉,我要是吃了,就是背叛祖宗;不吃吧,又是欺君。臣是两头为难啊。”

 


活该魏忠贤的奸计要落空,熹宗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显得很大度、明事理:“果然丁家是世代读书人出身,懂得守住家风。罢了,朕不怪你。”

 

熹宗皇帝朱由校挂掉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执政。魏忠贤的为非作歹,崇祯帝早就看不惯了,三下五除二就把魏忠贤势力集团给铲除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丁启濬在崇祯皇帝手下也逐渐被冷落了,但总算保住了丁家的名节,得以善终。按下不表。

 


05


丁启濬在朝使命乏善可陈,无功无过,大概也是他想要的处世哲学吧。无论何时,为丁家守住血脉和文脉,都是他着重考虑的第一要务。

 


跟他的祖上高官一样,丁启濬每每回家省亲,都要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孙辈一番:“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中功名,延续我陈埭丁家的高官厚禄之运。”

 

对于族中小辈,丁启濬从来不吝关照。有钱给钱,有书赠书;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方面,教导后辈睿智看世界,如何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丁启濬题字匾额《诒燕堂》,抒发了他遵从祖训,一心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良苦用心。“诒燕”,语出《诗・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引申为善为子孙计谋,亦即“诒燕堂”所倡家文化的深刻含义。

 

(完)


丁启濬题字匾额《诒燕堂》上款:受翁老年台,下款:丁启濬书,钤印:篆书朱文丁启濬印四字方印;篆书朱文司晏之章四字方印,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有限公司。


丁启濬 题【诒燕堂】匾


丁启濬 题【诒燕堂】匾局部



郑重申明:

中华匾额文化系列故事,均严谨遵循历史框架原貌(时空、主体人物、事件、文物),但在个别情节细节上做了一些虚构、演义或调侃。演绎部分,请勿当史料看待。




文字:砍柴歌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优优

猜你喜欢:

● 以退为进,这位政界大腕用高超智慧守护政治节操

● 文人骚客最风流,这位厦门地方长官用文化书写历史“功绩”

这位副国级高官太有才,十三次辞职都不被批准

才高八斗,卿本张狂,他最终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